互动交流 嘉宾介绍 图片展示 公司介绍 发行概况 投资要点 风险提示 数据统计 新股专题

  • 举办时间:

手机观看
下载ppt 下载ppt
进入路演厅

分享:

活动介绍
活动议程

提问频繁,秒后重新提问
还可以输入200
本期活动已结束,欢迎到"向公司提问"区继续交流! 进入"向公司提问"

暂无相关信息,小编在马不停蹄的更新中,敬请期待!

已搜索到条记录

<<返回

暂无相关信息,小编在马不停蹄的更新中,敬请期待!

请稍后,加载中....

活动嘉宾

图片展示

公司简介

发行概况

发行日程

网上路演日 2019年07月17日
申购日 2019年07月18日
网上摇号日 2019年07月19日
缴款日 2019年07月22日

发行人联系方式

联系人 李伟
电话 0512-69868556
传真 0512-69868409

主承销商联系方式

联系人 温立华、王玲玲
电话 0755-82943666
传真 0755-83081361

募集资金用途

根据本行2015年度股东大会作出的决议,本次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全部用于补充本行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综合竞争力。

董秘信箱

中文名称: 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称: BANK OF SUZHOU CO., LTD.
中文简称: 苏州银行
英文简称: BANK OF SUZHOU
法定代表人: 王兰凤
注册资本: 300,000万元
注册地址: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钟园路728号
邮政编码: 215028
电话号码: 0512-69868556
传真号码: 0512-69868409
互联网网址: www.suzhoubank.com
电子信箱: dongban@suzhoubank.com
董事会秘书: 李伟
董秘电话: 0512-69868556

投资要点

一、植根长三角核心经济圈,领先发达的区位优势助力跨越式发展

长三角经济圈显著的经济地位,以及苏州区域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本行的持续稳健发展注入了动力。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长三角城市群区位优势突出,公铁交通干线密度全国领先,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自然禀赋优良,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并进区域;拥有3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近30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际化程度高,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综合经济实力强;城镇体系完备,大中小城市齐全,城镇分布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根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6月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上海、苏州等26个城市组成的长三角城市群将加快推进金融、土地、产权交易等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目前已跻身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作为本行的发源地,江苏省苏州市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文化脉络源远流长,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圈核心地带,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毗邻上海,接受上海自贸区强辐射效应、协同效应等积极影响。江苏省是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自2009年起,江苏GDP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2位,2018年江苏人均GDP达1.74万美元,居全国各省第一。另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GDP(经济总量)100强”排名显示,江苏省13个省辖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而位列江苏省13个省辖市之首的苏州市,伴随着区域经济整体的快速增长以及苏州自身的独特活力而获得长足发展。2018年苏州市GDP达18,697亿元,位列全省之首,全国第七;2018年中国大陆城市财力排行榜,全国第六,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是长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地位显著的中心城市之一。

作为苏州本土唯一具备法人资格的城商行,苏州银行总部所在的中国—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战略合作的旗舰项目,是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苏州打造国际化大城市的规划布局,以及苏州工业园区“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等创新机遇,使得本行可以主动对接国际金融中心城市资本、人才、技术等市场要素的辐射,为本行前瞻性布局、高起点发展奠定扎实的经济基础。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本行总资产达3,110.86亿元,下设10家分行,机构网点164家。本行在英国《The banker》杂志2018全球1000强银行榜单中位居第324位。在2018年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评价体系中,获评全国城市商业银行第8位,获评“全国文明单位”,发展呈蓬勃向上态势。

未来战略上,立足根植实体经济,构建普惠金融,融合吴地文化,打造品质苏银的愿景,苏州银行未来致力于打造成为风控有效、科技引领、专业专注的新时代普惠银行。深耕苏州,开拓全省,辐射长三角,搭建海外合作平台,逐步探索新的业务模式,开拓利润增长点,本行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

二、率先启动“事业部”改革,专注专业差异化竞争优势显著

本行坚持“以小为美、以民唯美”的战略理念,不单纯追求规模大行,而是保持战略定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始终在选定领域内专注专业经营,有品质、有特色地发展。2015年7月,通过对未来行业发展趋势、自身发展目标及资源禀赋的充分研判,本行在全国率先启动全面的“事业部”组织架构变革,形成以公司银行、零售银行、金融市场、数字银行四大专业化经营的事业总部。事业部改革的出发点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专业化经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升客户满意度。

事业部改革使本行在管理架构和专业经营上与国际先进银行主流管理模式接轨,走在全国城商行的前列,在金融服务上更贴近市民百姓和实体经济,经营管理、服务效率、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为本行开启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保持差异化竞争优势提供了“创新引擎”和体制保障。

1、公司银行:追求极致,把科创做成标杆,平台做成样本

做中小企业专业银行是本行公司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本行切实围绕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深挖全省200多万家中小企业的资源优势,乘借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东风,加大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并积极服务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事业部改革后,本行利用在获取信息上具有地缘、人缘、时效三重优势,形成专业化团队,设立企业自主创新金融支持中心、大客户事业部、投行事业部、房地产事业部、贸易金融部、新兴行业部、三农与小企业部,专注行业方向,“伴飞”中小企业成长,逐步成长为业内值得信赖的金融专家、伙伴银行。

聚焦制造业支持。截至2018年12月末,本行制造业贷款262.24亿元,占各项贷款18.56%,稳居江苏省内银行业前列,被人民银行评为“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综合评估A等级”。聚焦中小科创。响应国家“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号召,本行为中小科创企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从注重强担保、强抵押的传统授信理念,转向以价值发现、市场前景作为信贷决策重点,信保贷、科贷通、新三板通等产品构建科技特色体系,科技金融产品贷款金额52.36亿元,居苏州市前列。目前本行已成为服务中小科创的良好典范。与苏州市科技局合作开展的“科贷通”创新服务模式,受到省内其他地区的“复制”。近年来,苏州银行先后与常州、淮安、南通科技局对接,推动科技金融合作模式,成为江苏省科技金融发展的重要“风标”;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密切关注跨境电商业务发展动态,整合平台的资金流、信息流和货物流,运用大数据处理能力,形成跨境金融服务方案,为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支持。

本行深耕苏州本土建设开拓前行,以批量化、平台化创新业务模式贯彻普惠金融新实践。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化纤汇、焦点科技三大平台铺设中小企业信贷“高速公路”。以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为例,2015年7月起,在苏州市委、市政府金融办的支持下,本行在苏州地方征信系统搭建的大数据平台基础上,搭建银企政在线“撮合”平台——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个平台为全苏州32家银行免费开放,苏州银行率先发放首笔“信保贷”。截至2018年12月31日,平台累计注册登录中小企业31,032家,平台累计授信5,602亿元。该平台融合了财税、征信等企业信息,实现了银企政在线对接功能,为本行开发客户资源、拓宽信息渠道、夯实资产质量提供了可靠保障。与此同时,本行也将该模式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

2、零售银行:社区金融成绩斐然,普惠金融“落地生根”

作为扎根苏州及长三角经济圈的法人城商行,本行服务民生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致力于做市民百姓的贴心银行。四家网点获评中国银行业“星级”网点,其中园区营业部获评2017年全国“百佳”网点。

一是推行“大零售”理念。借力682.58万张市民卡数据资源,倾力打造社区金融“便利店”。本行是苏州市社会保障•市民卡的唯一发卡行,截至2018年12月31日,累计发放市民卡682.58万张,数据仍在逐月攀升。依托市民卡大数据资源,本行零售业务发展能够紧紧围绕市民百姓的衣食住行、游教娱乐、社区发展等方面,“苏式金融,舒适生活”品牌概念深入民心,做好社区金融“便利店”,普惠民生的地方金融生力军。创新推出“银医一卡通”便民服务项目,覆盖本地31家主要医院、10家社区卫生中心,累计服务患者2,088万人次,其中结算笔数782万笔;借力市民卡也是“工会会员卡”优势,在本行手机银行APP上开辟“苏工惠”版块,为苏州工会会员提供专享保障、帮扶服务、教育培训和消费优惠等六大类16项服务,创新思路满足了广大职工、特别是新生代职工日益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全力推进移动支付建设。2017年,本行与苏州市政府、中国银联、蚂蚁金服、腾讯公司共同签订智慧金融建设合作协议,以移动支付为抓手,促进智慧金融发展,推进公共服务、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商业消费领域移动支付建设,开发“苏E付”平台,支持建设更加便民的政务服务体系、更加安全的现代支付体系、更加诚信的社会信用体系,截至2018年12月末,累计发展接入商户23,942户,累计交易笔数1,015.93万笔,累计交易金额149,580.76万元。

二是多项创新举措全国领先。本行在全国城商行中首发VisaSignature信用卡,在国际“制卡业奥斯卡奖”之称的依兰奖评选中获得独特创新大奖;抢先布局,尝试搭建“互联网+金融”跨界合作模式,先后与顺丰速递、苏宁云商、淘宝商盟、同程旅游等互联网平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创新共赢、谋得先发优势。

密切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建设智慧网点,上线智慧客服。引进业界先进的人工智能小i机器人,推出智能在线客服系统,弥补了本行在人工智能服务领域的空白。进一步推进去柜台化、智能化,优化网点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能效;开发完善人脸识别系统和CRM客户管理系统,利用生物识别、数据挖掘等技术,增强客户体验,促进服务能力升级。

3、金融市场:接轨行业前沿,小处着眼让资产“活”起来

本行金融市场总部借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辐射和人才集聚效应,接轨我国金融市场前沿阵地,是本行的重要利润中心、流动性管理执行中心、产品创新研发中心和高端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从资产支持证券承揽、承销到资产支持证券直接投资的全部产业链,已经包括信贷资产、不良资产、票据资产、非标资产在内的公募、私募、银登中心转让等多层次资产证券化产品体系。经过多年拓展,已与260多家同业机构展开合作,交易对手全面覆盖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各类资产管理公司等,业务品种全面涵盖同业融资、票据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资产支持证券以及同业理财、货币基金、信托计划、资管计划等各类同业资产投资。未来,本行将不断积极扩大交易对手覆盖面,建立覆盖全国的广泛的同业客户基础。

本行金融市场总部的战略发展目标是做同业的品牌银行,曾获评中国债券市场“优秀发行人”、“全国银行间本币市场优秀机构奖”、“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工作嘉奖”、“银行间外汇市场最大进步会员奖”,中国资产证券化研究院授予“苏福”2016年第一期个人住房抵押贷款ABS“最受欢迎奖”。多年来,金融市场总部用于对标同业、发挥专业化经营优势,以创新和同业合作为亮点引领本行的发展。一是坚持“轻资本,轻资产”导向。持续发展外汇掉期及贵金属掉期业务,提升债券的主动交易能力,有效利用交易账户及可供出售账户。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本行外汇掉期协议名义金额为229.92亿元,较2017年12月31日的92.52亿元增长148.51%。积极打通资产证券化上下游产业链,票据业务逐步向票交所场内转移,借鉴业内先进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相对成熟的产品运作模式,持续优化理财负债结构。二是保持创业基因,让“首单突破”成为常态。成功投资第一单银登中心挂牌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实现票交所转贴现业务的首单成交,首单债券承销专项工作落地,首单信贷资产结构化流转项目落地,首单商票保证业务落地,与深圳区块链金服公司签署《票据链联盟协议》,本行类股权投资创新探索——元禾母基金投资落地。各项业务资质日趋完善,投资交易创利水平不断提升。三是为本行的综合化服务提供强力支撑。金融市场总部实时把握市场趋势,科学谋划板块发展,已成为本行业务创新的基地、人才培养的高地。积极促进金融市场与传统银行的有效互动,以传统银行业务奠定金融市场业务的基础,以金融市场业务为传统银行业务发展提供工具和手段。加快同业产品与客户需求的精准对接,改进“大客户”服务模式,让资产在资本市场“活”起来,坚持“轻资本,轻资产”导向,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4、数字银行:激发成长潜力,智能化升级按下转型发展“快捷键”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逐渐从对立走向统一,合作共赢成为新金融主题。本行紧紧围绕“建设数字银行,再造线上苏行”的战略目标,深化事业部变革,新设数字银行总部,统一规划线上业务、互联网合作及金融数据应用,在深耕本土经济的同时,突破传统银行区域经营的制约。

本行数字银行总部以新核心系统上线为契机,加快金融科技成果的运用转化,加紧数字银行版图的布局设立,在新金融的探索上制造下一个亮点,为新形势下的苏州银行转型发展按下“快捷键”。一是配置渠道,延伸互联网长尾客群。本行实施手机银行和直销银行的双APP品牌战略,加快电子渠道获客及现有客群的电子化迁移,提升服务效率,减少传统金融业务的交易成本。截至2018年12月31日,手机银行客户达196.55万户,同比增长31.60%;交易笔数达796.64万笔,同比增长29.49%,交易金额3,251.29亿元,同比增长58.90%。荣获第十二届中国电子银行年会“最佳手机银行业务创新奖”、第三届中国金融品牌“金栗子”极具吸引力奖。同时本行积极探索突破区域的互联网获客模式,搭建3C(Collaborate,Coordinate,Considerate)级直销银行,2017年12月,本行直销银行起点银行上线运营,建立面向互联网客群服务的整套系统集群,成为拓展个人客户重要抓手。5A级手机银行与3C级直销银行双APP叠加联动,获取互联网长尾客群。二是内促联动,挖掘线上银行品牌价值。本行持续探索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加快产品的迭代创新。零售业务面,针对全网收单、线上支付、个人网银、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短信平台等渠道做标准化整合,形成标准的企业内部SaaS模式。公司业务面,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需求为主线,发力供应链金融,搭建公司手机银行形成全渠道协同发展。金融市场面,通过将传统同业业务、代理业务和清算结算类业务线上化,持续优化开放式同业业务平台。此外,借助数据挖掘技术自主研发“米粒贷”,在全国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平台中,是一款较早推出的极速秒贷产品。三是强强联合,打造场景化“智慧金融”服务。本行积极接洽合作伙伴,跨界连接,优势互补,打造场景金融、智慧金融服务。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借力互联网公司在客户群、流量以及大数据客户画像等方面的优势,搭建金融生态,服务海量互联网客户。深化场景植入,提供场景分期贷款产品和低风险的现金类贷款产品。同时围绕教育、健身、旅游等市民生活需求,分别和苏州旅游局、体育局、教育局等政府部门开展战略合作,立足本地生活,深入打造市民频道。第一期上线的青少年健康检测活动与市民卡一卡多用功能相结合,在全国范围内首创互联网+素质教育模式和市民卡素质教育服务。开发集银联、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支付方式于一体、由本行统一对账的全网聚合收单支付产品,并成功实现首单线上线下全渠道成功应用实施。

三、视风险管理为生命线,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助力“事业部”行稳致远

本行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健全适应业务发展转型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长期稳健值得百姓信赖的银行。通过事业部改革,本行进一步梳理并明确了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文化,在科学计量的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进行合理划分和授权,从管理体系到责任机制,“三重防线”筑牢生存坚固基石。

一重是建立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本行重视各类风险的监测评估与预判预警,设计并打造“风险条线十大工程”,在坚持严守风险底线和保证风险条线相对独立、垂直管理的原则下,实行矩阵双线报告路径,明确风险报告的分类和各类报告的内容、路径、频率,以及报告编制、审议、执行、监督部门,切实保证专业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经营。二重是形成以“创新工具、科技提升、大数据运用”为基础的风险管理模式。本行新资本协议实施管理系统取得突破,启动“小企业自动化审批决策”项目,推进苏式微贷半自动化审批和数字银行审批模型建设,优化大数据预警模型,上线风险资本计量系统,开发应用先进风险管理工具,实现了信用评级的系统化、线上化;成立大数据项目组,不断完善大数据风险预警系统,通过大数据的采集来分析判断,加强贷后管理,科技防范水平显著提升;圆满完成新核心系统上线,深化信息科技与业务的融合,完成103个IT项目建设,成为本行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有效提高系统运行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为业务发展注入强大活力,“一点接入,全行响应”的渠道格局日趋完善;建立包括治理架构、政策流程、风险识别、监测、评估、压力测试、应急管理和信息系统等环节在内的流动性风险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模式。建立同业领先的“同城双活”灾难恢复和应急体系,搭建统一的监控平台、运维管理平台等IT基础设施,智能化运维水平显著提升。三重是强化以“人人合规、责权明晰、违规必究”为导向的责任机制。结合本行实际,编写《声誉风险管理手册》、《合规管理手册》,开展“合规文化建设年”等活动,在全行落地审慎合规风险文化;建立一支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风险管理团队,对风险人员按照“风控与发展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条线与机构相结合”原则进行KPI考核,增强风险考核奖罚机制;强化责任落实和追责问责,对重大违规事项,问责结果运用于人事任免、绩效考核、薪酬延期支付、晋升提拔等。

本行将风险防范视为生存基石,审慎全面的风险管理,保证了本行保持优良的资产质量,有助于增强本行风险管控和风险定价等核心竞争力,保证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努力为股东持续创造良好的价值回报。

四、初心不忘深耕本土,地方特色金融品牌享誉一方

深耕本土、服务小微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立足之本。本行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由农商行改制而成的城商行,从信用社时期开始,耕耘本土金融,对苏州及长三角经济圈市场主体有着透彻的理解,对小微企业需求把握精准、根底深厚。

本行结合苏州地方经济特色,将传统积淀与新兴优势相结合,创立小微金融服务品牌,在本地具备较强的客户粘性和忠诚度。一是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创立“苏式微贷”风控模式。2012年本行率先引入德国IPC公司小微企业贷款的理念与技术,创造性地推出“苏式微贷”无抵押信贷系列产品。通过“到户调查、眼见为实、自编报表、交叉检验、四方关注、三面掌握”,建立了与小微企业特点相匹配的调查制度。无论金额大小、资产多少,本行都会通过实地贷款调查,综合分析客户还款能力和客户融资需求,确定贷款额度。截至2018年12月31日,“苏式微贷”已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3.49万笔,发放贷款124.47亿元,微贷余额达20.62亿元,最小单笔贷款金额仅有2万元,累计维持并促进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就业54.38万人,并成功植入本行辖属4家村镇银行,将金融服务延伸到“最后一公里”,让苏州及长三角经济圈小微创业“弱势群体”真正享受到快捷、实惠的金融服务,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金融服务获得感;二是秉承三农传统优势,树立“金桂三农”服务品牌。本行前身农村商业银行,在服务三农上有着深厚的先天优势。本行针对苏州特色蟹产业、苗木产业、茶叶产业、“农家乐”产业,设立6家三农特色支行;2014年9月,在全国率先发行首单三农专项金融债20亿元,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发放涉农贷款。多年来,涉农贷款在本行总贷款中平均占比20%,深受本地三农客户的信赖;三是创立女性专属金融服务品牌——“锦绣融”。“锦绣融”是本行全力打造的服务小微女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创新产品,为女企业家创业融资开辟“绿色通道”及一揽子金融伙伴服务,是本地首选女性金融品牌。在“锦绣融”服务支持下,860多家女企业家客户累计维持和促进就业近11万人次,其中累计女性就业岗位近5万人。

本行特色化小微金融品牌深耕于本土,但在全国范围内具备良好的美誉度,多次斩获全国“十佳支持小微企业银行”、“十佳创新服务小微企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优秀团队”、“双十佳金融产品”等称号,同时也为本行夯实了深厚的客户基础、良好的企业形象。因地制宜扎根本土,使本行能够从容面对经济周期波动,保持稳健的发展能力。

五、行业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及“专家型”人才队伍,为本行可持续竞争优势注入“源头活水”

经验丰富的高级管理团队、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以及健全的培训制度,为本行创新发展,勇立改革之先注入“源头活水”。一是管理团队行业经验丰富。本行注重人才储备及国内外高端、稀缺专家型人才引进,董事会成员有精通经济管理的专业人士和精通国际化背景的资深银行从业人士构成,主要高管均具备多年金融业管理经验,管理层拥有丰富的经济金融背景及银行业管理经验。本行董事长王兰凤女士拥有高级经济师资格,曾在中国银行、光大银行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拥有着丰富的管理工作经验,以卓越的领导能力,带领本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而稳健地发展;二是培育“专家型”人才团队。事业部变革后,本行高度重视人才专业能力提升,使员工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型”人才。本行建立了包括风险经理、客户经理等15个专业序列,完善专业队伍的培养和发展路径,为优质专业服务注入强大动力。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化人才梯层培养,精准招聘,加快集聚“高精尖缺”人才智力资源。大胆启用年轻生力军,实施人才“双100”计划,给青年员工创造一个公平、公开、透明、打开天花板的成长环境,鼓励年轻人上一线、打硬仗、快成才;三是创立“苏银金融学院”,涵盖网络学院、移动学院和微学院三大培训平台,面向银行业高、中、基三个层级打造“金智”、“金翼”、“金帆”和“梦起苏行”等四大培训品牌,每年平均每个员工接受培训超过100小时,与国内外一流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高素质人才队伍得到保障。

六、探索联动共享新优势,综合化经营蓄势待发

综合化经营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战略转型的必由之路。本行综合化经营深挖地方本土优势,探索联动共享发展新路。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域后,本行发起成立苏州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是苏州地区首家法人金融租赁公司,助推区域金融服务综合实力。

目前,本行正积极申请相关资质牌照,拓宽业务覆盖面,创新利润增长点。一方面,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本行拟设立苏银科创资本管理公司,将传统金融与资本市场有效结合,试点探索投贷联动业务;另一方面,未来,本行还将积极探索直销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公募基金等创新业务,拓宽综合化经营新思路,提升“苏式金融”综合竞争新优势。

依托苏州工业园区与新加坡政府的战略合作关系,本行积极筹备成立新加坡代表处,目前已获得国内监管机构的批复。未来,作为国内首家在新加坡设立机构的城商行,本行将充分借力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优势,紧跟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历史机遇,建立海外金融合作渠道,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实体企业提供“一站式”、“跟随式”的全程金融服务,为中国城商行跨境发展提供新的实践范例。

⇓ 展开

风险提示

一、银行业持续增长前景不确定的风险

银行业的经营发展与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总体趋缓,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和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和2017年我国GDP增长率分别为6.7%和6.9%。2018年上半年,我国GDP达到418,961亿元,较上年增长6.8%,已呈现平稳趋势。根据中国银保会信息披露,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0,254亿元,较2017年末增加3,017亿元;不良贷款率1.83%,较2017年末有所上升。尽管2018年总体平稳,但是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经济结构调整及产能过剩治理仍将持续推进,银行业资产质量将持续承压。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增多导致银行业投资风险上升,利率汇率市场化深入推进将使银行账簿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难度加大,行业外部风险上升将导致输入性风险增大,多种风险并存对银行业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经济增速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银行业信用风险仍存在下行压力。

若本行不能针对上述情况通过改变经营模式、降低营运成本或提升经营效率等方式作出有效应对,则经济环境的变化可能导致本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贷款损失增加、投资产品价值下跌以及融资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对本行的业务、财务状况以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二、贷款集中度的风险

从行业分布来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本行向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提供的贷款分别占本行贷款及垫款总额的18.56%、10.10%和8.81%。

从地区分布来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本行贷款及垫款基本投放在江苏地区,其中,主要投放在苏州市,占本行贷款及垫款总额的64.33%。

从客户分布来看,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本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2.98%(监管指标为不超过10%),最大十家客户贷款集中度为15.80%(监管指标为不超过50%)。

如果上述行业处于发展的下行周期、行业指导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地区出现较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客户因经营困难出现财务危机,本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将受到不利影响。

三、不良贷款的风险

截至2018年12月31日、2017年12月31日和2016年12月31日,本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68%、1.43%和1.49%。本行保持或改善贷款质量的能力将对本行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影响。本行贷款的质量可能受宏观经济波动、经济结构调整、行业政策调整、客户信用风险等因素影响,从而造成本行部分地区或行业客户的不良贷款率升高。

四、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

政府融资平台是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的企业和单位。截至2018年12月31日、2017年12月31日和2016年12月31日,本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额分别为63.00亿元、61.22亿元和49.02亿元,占本行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46%、5.13%和4.72%。截至报告期各期末,平台家数分别为39家、40家和34家,本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均为正常类贷款。若部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主体因宏观经济波动或国家政策不利变化等原因出现还款困难的情形,可能对本行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五、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不足的风险

截至2018年12月31日、2017年12月31日和2016年12月31日,本行的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余额分别为40.99亿元、34.54亿元和28.84亿元。贷款减值损失准备金系本行根据各种可能影响贷款质量因素的评估及预测确定的,主要因素包括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偿还能力和偿还意愿、抵押物的可变现价值、借款人的担保人的履约能力、中国的经济状况、宏观经济及行业政策、利率、汇率以及法律、会计准则和监管环境等。这些因素中有很多并非本行所能控制,且本行对上述因素的判断和预期可能与未来实际情况不一致。上述因素的发生或变化可能造成本行的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不足以弥补实际发生的损失。

截至2018年12月31日、2017年12月31日和2016年12月31日,本行的拨备覆盖率分别为174.33%、201.90%和186.65%。本行的贷款拨备率,即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余额对于发放贷款及垫款总额比率,分别为2.94%、2.89%和2.78%。根据《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拨备覆盖率基本标准为150%,贷款拨备率基本标准为2.5%,该两项标准中的较高者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监管标准。本行已根据监管部门有关贷款风险分类和贷款减值损失准备计提的原则计提贷款减值损失准备。为满足监管指标的要求,本行未来可能仍需要增加减值准备的计提,从而可能导致本行利润的减少,对本行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六、投资业务风险

近年来,本行已经运用可自主支配资金进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类投资业务。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本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和应收款项类投资余额分别为40.04亿元、499.17亿元、147.10亿元和283.02亿元。

本行金融投资主要集中于债券、特定目的载体投资等固定收益类产品。本行投资债券主要为国债、金融债和企业债券;为控制资产管理计划及信托计划的风险,本行尽管采取了多项防范措施,但本行无法保证采取的措施能使本行及时、全面地发现融资人及融资项目的所有潜在风险;此外,监管部门于2018年陆续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本行将按监管要求在过渡期内积极完成《资管新规》出台后的新老过渡。未来,涉及该类型投资的任何不利变化可能会导致本行投资组合价值的大幅下降,从而对本行的盈利能力和资金流动性造成不利影响。

七、银行账簿利率风险

本行经营业务主要依靠利息净收入。2018年、2017年和2016年,本行利息净收入分别占本行营业收入的85.19%、86.08%和84.17%。本行利息净收入受人民银行制订的基准利率调整的影响。人民银行会不时发布及调整基准贷款和存款利率,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自2015年8月26日起,放开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不变;自2015年10月24日起,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存款利率上限。我国近年逐步放宽对利率的管制,存贷款业务及定价水平的竞争有所加剧,银行业整体面临的利率竞争会有所增加,平衡风险与收益的难度加大。本行无法保证通过调整本行资产负债结构及本行定价机制能够有效抵消该等利率放宽政策的影响。

八、业务扩展带来的风险

截至2018年12月31日、2017年12月31日和2016年12月31日,本行资产规模分别为3,110.86亿元、2,841.18亿元和2,604.18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30%。但本行在产品、服务扩展等方面可能面临多项风险和挑战,其中包括:

(1)本行在某些新产品及服务等方面未必拥有足够的经验或专业技术,可能使本行无法在该业务领域的竞争中具有优势;

(2)本行的新产品及服务可能无法获得本行客户的认可,或可能无法达到本行的预期盈利水平;

(3)提供相同产品及服务的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或可能削弱本行的竞争优势;

(4)本行未来可能会为提高收益而更多地投资于风险相对高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的企业债券、中期票据或短期融资券以及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工具等;

(5)本行财务、运营、管理及其他资源可能不足以支持扩大的产品及服务范围;

(6)本行可能无法及时、有效提升信息科技系统、内部控制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支持本行产品及服务的持续扩展。

如本行因上述风险而不能发展本行的业务范围、产品及服务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本行的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前景可能受到不利影响。

九、净利差收窄的风险

本行2018年、2017年和2016年净利差分别为1.86%、1.80%和2.05%,净利息收益率分别为2.11%、2.01%和2.25%。净利差整体呈现收窄的趋势,净利息收益率也整体下滑。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如果本行经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能使未来净利差继续收窄,从而对本行的业绩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十、会计政策变化的风险

目前我国金融企业会计政策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相关监管机构将有可能不断调整银行业适用的具体会计政策。具体会计政策发生的变化,将可能影响本行的财务状况。

2017年3月,财政部修订并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及《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等三项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为金融工具的分类与计量、减值和套期会计提供了新的指引。随后,2017年5月,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以反映上述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变化在列示和披露方面的相应更新。本行已于2019年1月1日起采用上述新金融工具准则。根据衔接规定,对于金融资产分类与计量、金融资产的减值的影响,企业可以不重述前期可比数,但应当对2019年的期初未分配利润或其他综合收益进行追溯调整。

未来就国内会计准则所作的修订和颁布的解释、指引等可能会要求本行更改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如果本行对某些财务事项的处理因会计政策的变更而需要进行重大改变,将可能对本行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 展开

数据统计

一、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单位:千元)

表2-1本行近三年的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

资产负债表摘要 2018年12月31日 2017年12月31日 2016年12月31日
资产总计 311,085,780 284,117,848 260,418,111
负债总计 286,499,435 261,838,475 239,512,739
股东权益合计 24,586,345 22,279,373 20,905,372
发放贷款及垫款 137,227,992 115,963,510 100,974,246
吸收存款 192,675,175 168,736,610 158,638,733

二、利润表主要数据 (单位:千元)

表2-2本行近三年的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

利润表摘要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营业收入 7,737,198 6,898,642 7,007,278
利息净收入 6,591,474 5,938,108 5,898,120
营业利润 2,671,748 2,726,497 2,397,760
利润总额 2,713,590 2,719,151 2,468,272
净利润 2,314,438 2,150,188 1,987,433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241,964 2,109,800 1,949,534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181,823  2,041,413 1,907,575

三、现金流量表主要数据

表2-3本行近三年的合并现金流量表主要数据

现金流量表摘要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8,547,925 6,948,504 -15,833,467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174,199 8,206,408 -7,313,759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2,089,289 -14,704,711 24,611,664
本年/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减少)额 2,421,306 396,588 1,550,014

四、主要财务指标

表2-4本行近三年的主要财务指标

项目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净利润 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 净利润 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 净利润 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0.08% 9.81% 10.15% 9.82% 10.04% 9.82%
基本每股收益(元) 0.75 0.73 0.70 0.68 0.65 0.64
稀释每股收益(元) 0.75 0.73 0.70 0.68 0.65 0.64

⇓ 展开

相关路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