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搜索到条记录
<<返回请稍后,加载中....
网上路演日 | 2022年6月13日 |
申购日 | 2022年6月14日 |
网上摇号日 | 2022年6月15日 |
缴款日 | 2022年6月16日 |
联系人 | 吴亚光 |
联系电话 | 010-56380866 |
传真 | 010-56380865 |
联系人 | 栾承昊 |
联系电话 | 010- 60834645 |
传真 | 010- 6083 3083 |
序号 | 项目名称 | 投资总额 | 拟投入募集资金 |
---|---|---|---|
1 | 新一代实兵交战系统 | 25,000.00 | 25,000.00 |
2 | 复杂系统多学科协同设计与仿真试验平台 | 20,000.00 | 20,000.00 |
3 | 共用技术研发中心 | 15,000.00 | 15,000.00 |
4 | 补充营运资金 | 20,000.00 | 20,000.00 |
合计 | 80,000.00 | 80,000.00 |
公司全称 | 北京华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英文名称 | Beijing Huaru Technology Co., Ltd. |
公司住所 | 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旺东路10号院东区14号楼君正大厦B座三层301-305室、四层401-410室 |
公司简称 | 华如科技 |
法定代表人 | 李杰 |
公司董秘 | 吴亚光 |
注册资本 | 7,910万元 |
邮政编码 | 100193 |
公司电话 | 010-56380866 |
电子邮箱 | hrkj@huaru.com.cn |
保荐机构(主承销商) | 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1、技术及产品优势
(1)技术实力备受认可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开展仿真技术的创新研究,取得了多项技术突破,得到了业界专家的肯定;公司已在军事仿真行业形成了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先进技术。
公司作为国内军事仿真行业的领先企业,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公司一直保持高水平的研发投入强度。凭借其先进的技术开发和服务,公司在军方广大客户中形成了军事仿真民营企业品牌效应,作为部分重大预研项目中的民营企业,与部分国防军工企业合作,先后承担了包括“跨越”系列、“火力山丹”系列等重要军事演习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圆满完成军方的任务。
(2)产品体系全域覆盖、自主化程度高
经过多年积累,公司面向作战实验、模拟训练、装备论证、试验鉴定和综合保障五类业务,能够为军队和国防工业企业提供解决方案、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等多种类型的服务。目前公司依托平台、模型和数据三大基础工程建设,已打造完成海空联合作战实验系统、伞降模拟训练系统、舰艇作战指挥模拟训练支持系统等数十款应用产品,产品库的品种门类稳步扩大,产品性能和使用体验持续提升。此外,公司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化程度较高,所有产品完成与国产CPU和国产操作系统的兼容性认证。
2、人才及团队优势
(1)团队人员稳定
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经过长期发展和技术积累,建立起了一支专业化管理与研发团队,同时针对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制定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公司管理团队与研发团队人员稳定,保证了公司研发工作的稳定和持续开展,并可有效防止公司核心技术泄密。
(2)团队经验丰富
公司管理层与核心研发团队人员大多拥有军队和国防科技研究院所工作经历,拥有博士、硕士学位并获得高级或中级技术职称,在雷达、通信、电子对抗、飞行器设计、及军事运筹等专业领域有较深的积淀。管理层及核心技术团队人员的专业背景及从业经历对于公司市场开拓、产品需求定义、产品研制、和整体解决方案设计等方面都能够带来明显优势。
(3)研发梯队储备充分
公司极为重视研发梯队的人才储备以及团队建设。截至2021年末,公司员工总数为1,226人,其中研发人员和技术人员合计达到956人,占比达到77.98%,属于同行业企业中研发人员占比较高的企业之一。为保持研发梯队储备的稳定性,公司极为重视对研发梯队的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究开发费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保持在20%左右或以上。
3、客户优势
(1)客户全覆盖优势
在客户的覆盖面上,公司做到了军委办事机构、各军兵种、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以及所有国防工业企业的全范围覆盖,积累了明显的客户覆盖优势。
(2)客户黏性优势
军品科研生产行业资质、技术等壁垒较高,为提高稳定性、可靠性和保障性,以及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高维护升级的效率和效益,军工产品一般由原研制厂家保障后续生产供应。公司凭借仿真技术及产品优势和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长期不懈地进行客户需求分析及技术支持,并为客户提供一系列后续增值服务,客户黏性不断增强。
(一)创新风险
军事斗争的复杂性特点以及国防建设向远海、深海、深空、无人、智能等方向发展的需求,对军事仿真技术的创新要求越来越高,存在一定的创新风险,主要包括需求不清导致创新目标不明确、短期内难以实现技术突破、创新成果难以规模化推广等。若公司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及相关技术迭代情况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发展方向,或未来公司的核心技术、产品品质等因素未能满足客户技术发展方向的需求,或因各种原因造成创新缓慢或失败,将会对公司发展构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经营和盈利能力。
(二)技术泄密和人员流失的风险
公司自成立以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拥有一系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公司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依赖于逐步积累的核心技术,而这些核心技术由核心技术人员和关键管理人员所掌握。一旦上述人员离职或公司的研发成果及敏感信息泄露,有可能导致技术泄密,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军事仿真作为新兴行业,技术和人才的短缺是目前存在的客观现实。公司核心技术和核心技术人员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行业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行业参与者的增加,行业内对技术、管理人才的争夺必将日趋激烈,公司有可能面临技术泄密和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
(三)应收账款金额较大且持续增长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存在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回款比例较低且现金流状况大幅波动的情形。截至2019年末、2020年末和2021年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6,483.30万元、46,200.67万元和53,977.35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比重均在80%左右或以上,且1年以上账龄应收账款金额占比保持在30%以上。截至2022年2月28日,2019年末、2020年末和2021年末应收账款的期后回款比例分别为85.60%、50.48%和1.45%,2020年末和2021年末应收账款回款比例较低。2019年度、2020年度和2021年,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分别为1.85亿元、5.65亿元和7.03亿元。
随着军改逐步落地,公司的回款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是公司回款情况受客户付款审批等因素影响较大,随着销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果不能加以有效控制,公司可能出现现金流大幅波动的情况,仍然存在应收账款回款比例较低的风险,并带来坏账损失的风险和短期偿债能力下降的风险,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及生产经营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四)发行失败风险
由于股票发行会受到市场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次股票发行可能出现认购不足或未能达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规则》中规定的上市条件,从而面临发行失败的风险。
(五)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持续,对国内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了整体性影响。从本公司生产经营角度分析,前述疫情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销售及采购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生产运营
公司2020年春节后复工期限受疫情影响推迟,且复工后人员到岗相对不足致使公司经营开展、运行效率受到一定影响。同时复工后为预防疫情、保障员工健康,发行人严格按照政府相关要求加强防疫措施、购置防疫物资,使得运营成本有所增加。
截至目前,公司已实现全员复工,恢复正常经营。
2、产品销售
公司产品和服务面向的客户群体主要为军队研究院所、军事院校、试验训练基地、作战部队以及国防工业企业等,本次疫情期间,个别原在执行中的项目暂无法现场实施,客户新业务的招投标工作和合同签订工作暂缓。随着当前国内疫情减缓,公司各客户已陆续复工复产,并逐步开始新项目的招标工作。
3、硬件和技术服务采购
公司的采购主要为硬件设备和技术开发服务,公司根据订单情况安排采购。本次疫情对国内电子产业链上下游以及技术服务相关供应商都产生了整体性影响。
综上所述,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持续,对公司生产经营、业务开展造成一定影响;但从2020年全年业务经营角度分析,前述影响相对较小。鉴于当前国内疫情状况逐步稳定,公司复工情况良好、各项业务基本恢复,本次疫情预期不会对发行人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六)资质风险
公司从事军品科研和生产需要取得相关资质,该等资质资格需定期进行重新认证。如果未来公司因故不能持续取得这些资质,则将面临重大风险。
(七)行业政策风险
公司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军事仿真行业,近年来随着行业政策的支持和市场客观需求的增长,公司业务发展较快,但由于公司的客户为各类涉军单位,其需求通常受到国防支出预算、国际安全局势、国内外政治、军队改革、采购程序等诸多因素影响。如果未来国际形势、军事环境以及国家周边安全态势发生变化,以及军事仿真行业政策等方面发生不利变化,公司所处行业可能受到较大冲击,市场需求相应缩减将导致公司业绩存在下滑风险。
项目 | 2021-12-31/2021年 | 2020-12-31/2020年 | 2019-12-31/2019年 |
---|---|---|---|
资产总额 | 134,898.76 | 112,228.29 | 55,777.43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 | 95,590.82 | 83,783.69 | 44,843.48 |
资产负债率(母公司) | 26.61% | 24.56% | 19.60% |
营业收入 | 68,641.78 | 52,634.99 | 31,985.63 |
净利润 | 11,807.13 | 9,175.20 | 7,083.96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 11,807.13 | 9,175.20 | 7,083.96 |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 10,625.96 | 8,586.27 | 6,687.36 |
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 1.49 | 1.17 | 1.04 |
稀释每股收益(元/股) | 1.49 | 1.17 | 1.0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 13.16 | 11.96 | 17.15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4,120.91 | 11,035.16 | -8,941.63 |
现金分红 | - | - | -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 | 19.66% | 19.15% | 2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