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搜索到条记录
<<返回请稍后,加载中....
网上路演日 | 2025年9月15日 |
申购日 | 2025年9月16日 |
联系人 | 李晓晨 |
电话 | 0570-3098677 |
传真 | 0570-3098677 |
联系人 | 苗淼 |
电话 | 0755-82531335 |
传真 | 0755-82531335 |
序号 | 项目 | 投资总额 | 募集资金投入金额 |
---|---|---|---|
1 | 60kt/a高端偶联剂项目 | 50,689.75 | 50,689.75 |
2 | 500吨/年JH-2中试项目 | 3,058.18 | 2,300.00 |
3 | 酮肟产业链智能工厂建设项目 | 6,310.50 | 6,310.50 |
中文名称 | 浙江锦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英文名称 | Zhejiang Jinhua New Material Co., Ltd. |
公司境内上市地 | 北京 |
公司简称 | 锦华新材 |
股票代码 | 920015 |
法定代表人 | 雷俊 |
董事会秘书 | 李晓晨 |
董秘联系方式 | 0570-3098677 |
注册地址 | 浙江省衢州市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中俄科技合作园A-25-5号 |
注册资本 | 9,800.00万元 |
邮政编码 | 324004 |
联系电话 | 0570-3098677 |
传真号码 | 0570-3098677 |
电子邮箱 | jhxczqb@163.com |
保荐机构(主承销商) | 浙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自设立以来,深耕酮肟系列精细化学品的开发及生产工艺创新,建有浙江省酮肟硅新材料重点企业研究院、酮肟硅新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经过多年发展,公司拥有一支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33人,教授级职称2名、高级职称13名、博士2人、硕士16人。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48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40项;参与制定《GB/T 33074-2016工业用甲基三丁酮肟基硅烷》、《HG/T 5093-2016硅烷交联剂》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公司已获得国家科改示范企业、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国氟硅行业创新型企业、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等荣誉称号。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具备联产循环工艺、过程强化技术、纯化分离技术、高效催化技术等核心技术,具体情况详见本招股说明书“第五节 业务和技术”之“四、关键资源要素”之“(一)发行人的核心技术情况”。
公司通过对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持续研发投入和创新,在国内首创“肟-肟基硅烷-羟胺盐”绿色循环产业链,实现酮肟系列产品的循环生产。该绿色循环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具有原子经济性高、工艺安全性高以及“三废”少等优点,相关技术已于2021年获得浙江省科技厅颁发的科学技术成果登记证书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22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3年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首届知识产权奖专利奖二等奖、2024年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中国专利优秀奖。
此外,公司在现有主要产品硅烷交联剂、羟胺盐的生产工艺基础上成功开发了新产品硅烷偶联剂、羟胺水溶液,并拥有相关新产品的技术储备,实现产业链的“强链、补链、延链”。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取得4项硅烷偶联剂相关授权发明专利和4项羟胺水溶液相关授权发明专利,正在申请8项硅烷偶联剂相关发明专利和8项羟胺水溶液相关发明专利。
(2)生产制造优势
公司已建立现代化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制造模式数字化转型,并高度重视建设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具体情况如下:
①精益生产管理及数字化转型优势
公司持续增加自动化、信息化以及数字化投入,推动销售、研发、采购、生产、仓储、交付等全要素的数据驱动,推动制造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持续升级改造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迭代,并采用先进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先进过程控制系统(APC)、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等生产装置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企业经营管理等系统,实现精益生产管理以及制造模式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减少人工操作,降低设备维修频率,降低生产产品的单位物料损耗和能耗以及生产装置的维护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交付能力。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通过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霍尼韦尔精益生产管理体系银牌认证等,并获得国家绿色工厂、浙江省智能工厂、浙江省制造业“云上企业”、浙江省绿色低碳工厂、浙江省管理对标提升标杆企业等荣誉。
②绿色环保循环优势
公司通过对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持续研发投入和创新,在国内首创“肟-肟基硅烷-羟胺盐”绿色循环产业链,实现酮肟系列产品的循环生产,在联产循环、过程强化、纯化分离、高效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并实现了产业化。公司绿色循环工艺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具有原子经济性高、工艺安全性高以及“三废”少等优点,与同行业竞争对手相比,在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产业链一体化,降本增效,以及推动绿色循环、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此外,公司重视环保设施的投入以及生产装置的环保升级改造,持续提升“三废”综合处理能力。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通过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国家绿色工厂、浙江省绿色低碳工厂、浙江省节水标杆企业等荣誉。
③安全生产体系完善
公司已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拥有完善的安全设施,并建立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公司为浙江省应急管理厅认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的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和霍尼韦尔精益生产管理体系,建立了由安全文化、工艺安全、设备安全3个模块以及22个要素组成的过程管控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了持续改善的安全生产文化;公司在生产、存储、销售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定期组织安全检查,确保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的正常运行。
④质量管理体系完善
公司已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产品质量实行全过程的严格控制,从供应商、原材料到产成品,实现质量检测全流程覆盖,以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5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欧盟REACH注册、浙江制造认证,荣获衢州市人民政府质量奖;同时公司已进入拜耳、富美实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的供应链体系,产品质量获较多优质终端客户认可。
(3)拥有优质的终端客户
凭借优良的产品质量、技术工艺优势以及较强的生产交付能力,报告期内,公司已与拜耳(Bayer)、布伦泰格(Brenntag)等大型跨国企业及万华化学(600309.SH)、新安股份(600596.SH)、先达股份(603086.SH)、联化科技(002250.SZ)、湖南海利(600731.SH)等上市公司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硅宝科技(300019.SZ)、富乐(FUL.N)、集泰股份(002909.SZ)、回天新材(300041.SZ)、东方雨虹(002271.SZ)、蓝晓科技(300487.SZ)、赛恩斯(688480.SH)、康普化学(834033.BJ)等国内外上市公司均为公司主要贸易商的终端客户。
(4)人才团队优势
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均长期从事酮肟系列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管理经验丰富,凝聚力强且较为稳定。公司核心管理团队对行业发展的理解较为深刻,能够基于公司实际情况、行业技术创新趋势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制定推动公司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确保公司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此外,公司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均持有公司股份,对公司忠诚度高,有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
目前,公司已建有浙江省酮肟硅新材料重点企业研究院、酮肟硅新材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等多个研发创新平台,并拥有一支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领衔的研发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33人,教授级职称2名、高级职称13名、博士2人、硕士16人。
(5)供应链配套优势
公司注册地位于浙江衢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衢州高新产业园”),该园区拥有氟硅新材料、锂电新材料、电子化学材料等7大产业集群,被评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氟硅新材料示范基地。
公司控股股东巨化集团系衢州高新产业园内规模最大的化工企业,其所在的巨化工业园为全国最大的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浙江省最大的化工基地,入选“中国化工园区30强”。公司实际生产经营场所在巨化工业园内,园区内的工业用水、电、蒸汽、“三废”处理设施等公用工程配套齐全,服务完善;此外,液氨、氢气等危险化学品可通过园区内管道设施进行安全、稳定的运输和供应,可降低危险化学品装卸、运输及储存等安全风险,并节约运输成本。因此,公司所在的巨化工业园具有化工产业的供应链配套优势。
一、经营风险
(一)下游行业周期波动及市场需求下降的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酮肟系列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为用于生产室温硅橡胶、农药、医药、金属萃取剂、离子交换树脂和绿色环保型染料等的关键原料,与下游的建筑建材、能源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等其他领域,以及农药、医药、金属萃取剂、离子交换树脂和绿色环保染料等行业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受行业周期波动及市场需求变化影响较大。
公司硅烷交联剂下游产品室温硅橡胶的应用领域除了景气度较高的新能源汽车等其他领域、电子领域、电力设施绝缘材料及风力发电领域、绿色装饰装修领域之外,还涉及房地产、光伏组件等周期性波动行业。2021年以来中国商品房、办公楼市场周期下行,目前仍处于底部区域。光伏行业周期与光伏技术发展、库存情况以及国家对光伏发电行业的政策变化密切相关。2023年以来中国光伏组件行业因产能过剩、竞争加剧,光伏组件价格持续下行,目前仍处于底部区域。尽管2024年9月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2024年四季度以来商品房去库存效果逐步显现,以及未来全球及国内光伏新增装机容量将保持增长,但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房地产、光伏行业仍存在长期处于底部区域甚至继续下行的风险。
综上,若公司部分产品部分下游行业长期处于下行周期或底部区域,将可能导致公司相关产品整体市场需求下降,进而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
(二)公司市场空间不能持续提升、经营业绩不可持续增长的风险
公司主要从事酮肟系列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硅烷交联剂、羟胺盐、甲氧胺盐酸盐、乙醛肟等,主要应用于建筑建材、能源电力、电子、新能源汽车、农药、医药、金属萃取剂、离子交换树脂和环保型染料等行业;公司本次募投项目拟新增硅烷偶联剂和功能性硅烷中间体、羟胺水溶液等新产品,主要应用于复合材料、塑料、涂料和金属表面处理及建筑防水材料、橡胶、芯片、特种纤维等领域。
根据ACMI/SAGSI统计的全国硅烷交联剂产量数据并结合公司硅烷交联剂产量计算,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硅烷交联剂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7.85%、31.60%和38.16%;根据QY Research统计的全国羟胺盐市场规模及销量数据并结合公司羟胺盐销量计算,2022年、2023年、2024年公司羟胺盐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4.86%、33.21%和42.37%。
虽然公司主要产品及本次募投项目产品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市场空间较大,公司现有产品不断扩大产能规模和拓展下游应用领域,同时积极研发新产品并逐步推进产业化,但公司主要产品硅烷交联剂、羟胺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以及市场开拓具有不确定性,若未来公司主要产品未能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和拓展下游应用,或者未能进一步拓宽产品线,或者新产品、新领域的市场开拓不如预期,则公司面临市场空间不能持续提升、经营业绩不可持续增长的风险。
(三)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公司产品主要原材料为丁酮、双氧水、液氨、一甲基三氯硅烷、乙烯基三氯硅烷、乙醛等,报告期各期直接材料成本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分别为59.40%、61.29%、63.21%,主要原材料采购价格的变化是影响公司利润的重要因素。受国内经济形势、市场供求变动等因素的影响,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原材料的平均采购价格呈现一定的波动。如果未来公司主要原材料的平均采购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而公司主要产品的销售价格无法同步提升,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四)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随着行业的发展,公司及部分竞争对手正在对相关产品进行扩产。如果公司所处行业未来的产能提升幅度大于市场需求增速,将可能导致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利润率水平下降、公司相关产品销量或销售价格下降,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五)安全生产风险
公司羟胺盐、乙醛肟等部分产品及丁酮、液氨等部分原材料属于危险化学品,在其生产、运输、存储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尽管公司现有生产设备和安全设施运行良好,但公司仍存在因管理疏忽、操作不当、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原因而造成安全事故或受到相关处罚的可能,从而对公司声誉、正常生产经营及经营业绩造成负面影响。
(六)危险化学品类的产品存在超产能生产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危险化学品类的产品羟胺盐曾存在超《安全生产许可证》证载年产能生产的情形。虽然公司已制定了相关整改措施,杜绝危险化学品类的产品超产能生产,但仍不排除未来公司危险化学品类的产品存在超产能生产的风险,以及因此受到相关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风险。
(七)环境保护风险
公司为化工企业,尽管主要产品均不属于《环境保护综合名录(2021年版)》中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但生产过程中仍会产生一定的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如果公司对排放的污染物处理失当或环保设施运转不达标,或公司运营过程中存在其他违反环保监管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公司将面临污染事故和受环保处罚的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未来可能会出台更为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对公司未来环保投入和污染物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若公司未来不能及时升级环保设施和系统,则会对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二、技术风险
(一)技术流失风险
经过多年的经营和开发,公司在硅烷交联剂、羟胺盐及其他精细化工产品领域具备了较为深厚的技术积淀。公司的核心技术主要由公司技术研发团队通过长期的研发投入、行业实践和经验总结而形成,公司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研发团队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果公司核心技术泄密,或者不能对技术研发人员实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导致技术人员流失,可能会给公司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二)技术创新风险
持续技术创新是公司维持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研发项目领域不断拓展。但是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若未来公司不能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或者创新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或者同行业企业率先开发出相较于公司更加安全、环保、经济的工艺和技术,则公司面临在市场竞争中丧失技术优势的风险。
三、财务风险
(一)业绩下滑风险
报告期各期,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99,397.38万元、111,450.92万元、123,948.15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分别为7,841.75万元、17,280.81万元、20,583.24万元。经天健会计师审阅,2025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为57,061.85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1.68%;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062.5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2.78%。
2024年下半年以来,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硅烷交联剂下游产品室温硅橡胶在建筑建材、能源电力等重点应用领域涉及的房地产投资、光伏组件等行业景气度低迷,对室温硅橡胶整体市场需求造成冲击,公司为应对下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公司持续下调了硅烷交联剂产品的销售价格。未来若宏观经济进一步下行,硅烷交联剂产品部分下游行业持续低迷,触底回稳延后,为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和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存在公司继续下调硅烷交联剂产品销售价格的风险。
未来若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或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不利影响,虽然公司拟进一步采取对净利润带来正向贡献的有效降本措施,以支撑公司经营业绩的稳定性,但仍存在公司主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或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公司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相关敏感性分析如下:
①根据公司2024年主要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及收入占比,假设未来主要产品销售价格分别下降1%、5%,对2024年公司净利润影响比例如下:
影响因素 | 销售价格下降1%对净利润的影响比例 | 销售价格下降5%对净利润的影响比例 |
---|---|---|
硅烷交联剂销售价格 | -2.88% | -14.38% |
羟胺盐销售价格 | -1.48% | -7.41% |
甲氧胺盐酸盐销售价格 | -0.38% | -1.89% |
乙醛肟销售价格 | -0.21% | -1.06% |
②根据公司2024年主要原材料平均采购价格及占直接材料比例,假设未来主要原材料平均采购价格分别上涨1%、5%,对2024年公司净利润影响比例如下:
影响因素 | 采购价格上涨1%对净利润的影响比例 | 采购价格上涨5%对净利润的影响比例 |
---|---|---|
丁酮采购价格 | -0.84% | -4.20% |
双氧水采购价格 | -0.44% | -2.19% |
液氨采购价格 | -0.25% | -1.26% |
一甲基三氯硅烷采购价格 | -0.17% | -0.85% |
乙烯基三氯硅烷采购价格 | -0.14% | -0.68% |
乙醛采购价格 | -0.06% | -0.30% |
未来如果公司主要产品的市场需求下降、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产品销量或销售价格下降,或主要原材料的平均采购价格上涨,而公司主要产品的销售价格无法同步上涨,则公司将面临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二)毛利率波动风险
报告期各期,公司毛利率分别为17.72%、27.65%、27.94%,存在一定波动。由于公司主要产品硅烷交联剂、羟胺盐、甲氧胺盐酸盐、乙醛肟等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各细分产品下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将导致公司产品销售价格的变化,部分产品的销售价格受下游市场的影响将出现波动,因此,未来即使公司持续通过技改和研发优化生产工艺实现降本,但部分产品的毛利率将存在下滑风险,进而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三)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部分产品出口销售,主要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受外币汇率波动影响,报告期各期汇兑损益分别为-919.93万元、-194.00万元、-146.15万元,汇率波动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未来若公司主要结算外币的汇率出现大幅不利变动,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四)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
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801.96万元、2,799.86万元、3,159.74万元,其中账龄为1年以内的应收账款占应收账款余额的比例均在99%以上。若未来受经济环境及产业政策的影响,部分客户经营情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公司将面临不能按期收回或无法收回其应收账款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经营业绩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
(五)税收优惠政策变化的风险
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报告期内享受按1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未来若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或公司无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复审,则公司企业所得税费用将有所增加,公司税后利润将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四、法律风险
(一)关联交易风险
报告期各期,公司经常性关联采购金额分别为32,965.04万元、29,940.15万元、26,620.75万元,占同期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38.28%、35.65%、28.38%,主要系公司向巨化集团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采购能源、原材料、委托加工服务等。
公司已制订《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等内控制度,但若公司未来不能严格执行相关内控制度并确保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定价公允性和决策程序完备性,则将对公司治理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二)与关联方存在重合客户和供应商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存在部分客户、供应商重合的情形。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主营业务及产品应用领域存在实质差异,各自基于自身主营业务独立拓展客户或筛选供应商,不存在向重合客户销售相同或相似产品的情形,此外向重合供应商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基础化工材料且用途、参数存在较大差异。未来,若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其他企业的重合客户或供应商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且未能在内控制度及执行层面予以规范,可能对公司独立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房屋建筑物产权瑕疵风险
公司部分房屋建筑物因历史原因无法办理产权证,截至报告期末上述瑕疵房产的账面价值合计246.19万元,占公司报告期末净资产的比例仅0.29%;并且,上述瑕疵房产均系辅助性建筑物,并非主要生产或办公用房,因此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不构成重大影响。但如果公司因瑕疵房产受到主管部门处罚或被要求拆除,仍可能对公司未来生产经营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五、与募投项目相关的风险
(一)募投项目新增折旧及摊销的风险
公司本次募投项目包括60kt/a高端偶联剂项目、500吨/年JH-2中试项目、酮肟产业链智能工厂建设项目,投资总额合计60,058.43万元。募投项目建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预计将每年新增折旧和摊销费用4,475.56万元。如果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不能按照计划实现预期效益,新增的折旧和摊销费用将对公司业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募投项目实施风险
公司本次募投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市场环境变化、产业政策变化、行业竞争状况加剧、工程建设进度或市场开拓不及预期等因素,可能导致本次募投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影响募投项目的实施效果。
本次募投项目之“60kt/a高端偶联剂项目”将分三期建设,全部达产后,公司将新增3万吨/年的硅烷偶联剂产能及3万吨/年的功能性硅烷中间体产能。虽然公司具有丰富的硅烷交联剂生产经验,已掌握硅烷偶联剂相关技术并申请了多项发明专利,具备实施本项目所需的人员和市场储备,但若公司硅烷偶联剂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或本募投项目实施过程中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场容量、市场竞争状况、行业发展趋势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或公司相关产品市场开拓不及预期,则可能导致本募投项目不能按计划实施、新增产能难以消化或项目实施后收益不能达到预期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本次募投项目之“500吨/年JH-2中试项目”,计划建设羟胺水溶液的中试研发装置,拟试验的羟胺水溶液产品可作为芯片制造过程的清洗剂,以及特种纤维生产过程的稳定剂。羟胺水溶液的生产制造难度高,目前主要由德国厂商巴斯夫垄断供应,公司如成功实施本募投项目,将填补国内空白,进一步优化公司产品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但若公司对羟胺水溶液制备工艺、产品提纯工艺等课题研究结果不及预期,羟胺水溶液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则可能影响募投项目的实施效果。
六、摊薄即期回报的风险
本次发行完成后,随着募集资金的到位,公司的股本总数、净资产规模将在短时间内大幅增长,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实施和效益实现需要一定时间,在项目建设完成并投产后才能逐步达到预期收益水平。因此,公司短期内存在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被摊薄的风险。
七、发行失败风险
公司本次申请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北交所上市,发行结果将受到公开发行时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证券市场整体情况、投资者对公司股票发行价格的认可程度及股价未来趋势判断等多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存在因认购不足而导致的发行失败风险。
项目 | 2024年12月31日/2024年度 | 2023年12月31日/2023年度 | 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 |
---|---|---|---|
资产总计 | 132,213.18 | 118,447.65 | 85,967.94 |
负债总计 | 47,946.87 | 51,354.43 | 38,208.86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合计 | 84,266.31 | 67,093.22 | 47,759.08 |
股东权益合计 | 84,266.31 | 67,093.22 | 47,759.08 |
项目 | 2024年度 | 2023年度 | 2022年度 |
---|---|---|---|
营业收入 | 123,948.15 | 111,450.92 | 99,397.38 |
营业成本 | 89,320.58 | 80,631.26 | 81,781.81 |
利润总额 | 24,024.66 | 19,515.45 | 8,578.39 |
净利润 | 21,094.11 | 17,250.98 | 7,959.22 |
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21,094.11 | 17,250.98 | 7,959.22 |
项目 | 2024年度 | 2023年度 | 2022年度 |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8,852.21 | 28,320.57 | 11,320.09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901.74 | -9,203.87 | -3,442.24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4,985.10 | 1,019.87 | -9,600.00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减少)额 | 1,111.52 | 20,413.59 | -1,060.03 |
项目 | 2024年12月31日/2024年度 | 2023年12月31日/2023年度 | 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 |
---|---|---|---|
流动比率 | 2.12 | 1.69 | 1.57 |
速动比率 | 2.03 | 1.60 | 1.45 |
资产负债率(母公司) | 36.26% | 43.36% | 44.45% |
资产负债率(合并报表) | 36.26% | 43.36% | 44.45% |
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及海域使用权后)占净资产比例 | 0.02% | 0.05% | 0.12% |
财务指标 | 2024年12月31日/2024年度 | 2023年12月31日/2023年度 | 2022年12月31日/2022年度 |
应收账款周转率 | 41.60 | 61.89 | 99.95 |
存货周转率 | 18.80 | 17.74 | 16.59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万元) | 26,684.76 | 21,768.88 | 10,406.15 |
利息保障倍数 | 1,436.39 | 2,061.20 | / |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元/股) | 0.90 | 2.89 | 1.18 |
每股净现金流量(元/股) | 0.11 | 2.08 | -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