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搜索到条记录
<<返回请稍后,加载中....
网上路演日 | 2025年9月12日 |
申购日 | 2025年9月15日 |
网上摇号日 | 2025年9月16日 |
缴款日 | 2025年9月17日 |
联系人 | 吴妮妮 |
电话 | 0512-85557799 |
联系人 | 忻健伟、朱哲磊 |
电话 | 021-38676666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总投资 | 募集资金投资额(以实际募资为准) | 实施主体 |
---|---|---|---|---|
1 | 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 | 379,931.50 | 261,187.51 | 苏州新能源、常州新能源 |
2 | 研发中心建设及平台类研发项目 | 191,930.78 | 132,294.88 | 联合动力 |
3 | 数字化系统建设项目 | 16,233.30 | 12,228.20 | 联合动力 |
4 | 补充营运资金 | 80,000.00 | 80,000.00 | 联合动力 |
合计 | 668,095.58 | 485,710.59 | - |
中文名称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英文名称 | Suzhou Inovance Automotive Co., Ltd. |
注册资本 | 211,621.60万元人民币 |
法定代表人 | 李俊田 |
有限公司成立时间 | 2016年9月30日 |
股份公司成立时间 | 2023年6月19日 |
住所 | 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天鹅荡路52号 |
电话/传真 | 0512-85557799 |
邮政编码 | 215104 |
电子信箱 | IAIR@inovance.com |
互联网网址 | https://www.inovance-automotive.com/ |
信息披露部门、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 董秘办公室、吴妮妮、0512-85557799 |
一、领先的核心技术优势
公司自设立以来,始终聚焦终端市场和客户需求进行技术融合与迭代,打造了多产品、多层次、多学科的核心技术矩阵。
①多产品平台:公司引领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高效率、高压化、高功率密度、高兼容”的发展趋势,围绕电机、电控、电源等全平台产品,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
②多层次部件:公司把握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化、集成化的技术发展趋势,目标实现动力系统核心部件的全面自主,构建了从系统集成、功能模块整合、关键部件设计、到材料分析的多层次核心技术
③多学科融合:公司融合结构动力学、电力电子学、热力学、电磁学、声学与材料学等多学科技术,通过交叉优化显著提升系统性能。学科协同优化的技术策略确保了公司产品在复杂工况下的高性能与高稳定性,体现了公司在技术融合创新中的显著优势。
(2)深厚的技术积累
公司已形成深厚的核心技术积累,取得98项发明专利及407项实用新型专利,产品在效率、功率密度、NVH等关键性能指标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技术储备与研发实力受到产业认可,牵头或参与科技部“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技术开发项目、工信部“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信部“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国家发改委“核心技术攻关专项”、吉林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以科技创新引领动力系统行业技术浪潮。
(3)强大的研发团队
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过21亿元,组建了超过1,800人的专业研发团队,其中硕士及以上人员比例超50%,团队成员覆盖结构动力学、电力电子学、热力学、电磁学、声学与材料学等多学科背景,并具备深厚的汽车行业经验,为公司产品的高效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能力优势
(1)快速识别客户需求的洞察能力
①基于战略协同快速识别客户需求
公司与战略客户形成深度合作,在双方的核心职能部门层面建立了全方位对接机制:在质量方面,联合优化质量体系;在战略方面,共享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双方职能部门的深度协作,助力公司多维度精准洞察业务线索,从市场战略、储备技术、产品方案预研、物料供应商预沟通、产线设计、质量认证等全方位进行前瞻性布局,通过双方战略协同,大幅提升公司产品开发及交付环节的快速响应能力。
②融合海量需求,精准预判行业趋势
公司通过建立市场需求分析机制和技术趋势研判体系,密切追踪主机厂的产品路线图与行业发展动态。公司服务超过40家主流主机厂,累计配套超过170款车型,通过与客户深度合作和端对端的线索收集体系,深入了解客户发展战略。同时,公司通过参与行业标准编制,从顶层规划引领行业技术趋势。基于对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的准确判断,公司能够迅速调整研发方向和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行业领先的产品解决方案。
(2)快速满足定制开发需求的研发能力
公司依托模块化设计与同步开发的研发优势,构建了快速响应定制开发需求的研发体系。通过模块化的产品架构和技术平台,公司高效整合技术资源,实现开发设计的高复用和灵活组合,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与定制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公司将产品、物料、工艺、产线、设备的开发过程深度融合,形成从设计验证到量产落地的高效协同机制,确保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的无缝衔接。公司打造了高带宽的产品平台,通过对电压、功率等级等核心指标的广泛兼容提升了产品方案的复用性。高效同步的研发体系、高度复用的产品技术,使公司在缩短开发周期的同时,提升了开发效率和响应速度。
(3)快速响应客户订单需求的交付能力
公司高效整合内部资源,通过跨部门高效协同的计划管理体系统筹内部资源,结合数字化物流平台提升产品周转效率,以高效协同的订单交付体系实现对客户订单需求的快速响应。
三、高标准的质量体系优势
(1)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
公司构建了全流程的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供应商管理等关键环节,确保从研发到量产的高标准质量要求。
(2)健全的测试验证能力
公司围绕“数据、方法/模型、规范、应用、设备”五大方面进行测试验证能力的系统化积累,构建了完备的测试验证体系,能够精准识别产品在复杂工况下的潜在风险,应用测试结果持续优化设计与制造工艺,确保量产产品的可靠性,并有效支撑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四、精益的运营能力优势
在实现产品平台化、研发体系化、生产规模化的基础上,公司构建了全流程精益运营能力。公司精益运营以实现公司经营目标、提高公司运营效率为导向,将模块化与数字化能力深度融合至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产线规划各个环节,持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营效率、减少浪费。
五、领先的市场地位优势
(1)规模驱动的市场领导力
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公司累计为170余款乘用及商用车型配套开发了数百款电驱系统解决方案,自2021年以来主要产品累计出货量超过800万套。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速接近8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主机厂品牌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基于规模优势,不断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提升议价能力,引领SiC功率模组等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以规模优势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根据NE时代统计,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公司电控产品份额约10.7%,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电机产品份额约10.5%,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驱动总成产品份额约6.3%,在第三方供应商中排名第二(总排名第四);车载充电机产品份额约4.5%,总排名第八。
(2)优质的客户资源
公司始终坚持“以成就客户为先”的价值观,为客户提供市场领先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凭借多年研发创新和技术积累,公司不断扩展客户群体,改善客户结构,与战略客户实现战略共享,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龙头客户资源。
六、持续追求卓越的团队优势
(1)进取的团队
公司拥有一支超过8,000人的年轻、高素质员工团队,截至2024年末,公司30岁及以下员工占比为52.92%,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为36.41%,研发人员占比为22.30%。核心高管和业务骨干积极进取、追求卓越,均长期从事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拥有龙头上市公司或国际化企业的现代化管理经验,深刻了解并掌握行业前沿技术、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
(2)引领行业的战略远见
公司积极拥抱全球双碳发展机遇,响应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号召,以“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部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愿景,通过领先的创新技术与精益敏捷的运营体系,帮助客户构建持续竞争力。在战略规划层面做到“快速、准确、坚定”,以引领行业的战略远见,保障公司可持续快速发展。自设立以来,公司从产品、技术、市场、全球化多方面进行战略布局,逐步缔造行业龙头地位。
一、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趋成熟,动力系统作为整车能量转换与动力输出的中枢,逐步成为众多市场参与者重点布局的关键领域:主机厂纵向整合深化, 2024年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电机、电控、车载充电机主机厂自制比例分别达到70.22%、50.47%、47.54%、32.76%;同时,产业龙头加速扩张,2024年我国驱动总成、电机、电控及车载充电机前十大供应商市占率分别达75.10%、75.50%、77.80%、92.60%,行业集中度高。
在动力系统产品性能与价格竞争加剧的市场环境中,技术迭代滞后、规模效应不及预期的市场参与者面临出清风险。公司如无法持续提升技术迭代能力、完善供应体系、进一步发掘规模效应、提供更具竞争力的产品解决方案,则可能面临毛利空间被压缩、市场份额下滑等风险。
二、客户需求波动风险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客户需求伴随下游整车需求情况周期性波动。终端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带来了日趋丰富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差异化的动力构型、持续提升的动力系统性能要求。根据NE时代数据,报告期各期我国电动汽车销量超过1,000辆的车型数量分别为518、714、796个,主机厂打造更为丰富产品矩阵的同时也导致了单款车型的销量难以预期,下游需求的波动对动力系统供应商提出了产品更加兼容、交付更加灵活的要求。同时,新能源汽车开发周期的压缩、迭代速度的加快也对动力系统供应商的开发效率提出了更严苛的挑战。
如果未来发行人未能持续通过技术迭代与产品创新满足日益丰富的多平台、差异化的客户定制需求,在需求波动中保持经营策略的灵活性、产品的兼容适配性与全流程快速响应能力,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将受到负面影响。
三、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
2022年度、2023年度及2024年度,公司电驱系统产品销售价格分别为5,160.72元、4,474.33元和3,764.39元,电源系统产品价格分别为3,149.47元、2,636.18元和2,264.06元,呈现下降趋势。除受到产品结构变化影响、单价较低的产品销量占比提升导致销售价格下降的因素外,公司每年与主要客户就产品售价进行协商,根据行业惯例通常存在一定的价格下降情况。
根据乘联会数据,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平均售价从2023年的18.4万元下降至2024年的17.2万元,整车销售价格的下降倒逼主机厂向上游传导成本压力,导致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亦存在下降趋势。尽管公司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产品迭代等方式提升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但是公司的产品价格依然存在进一步下降的风险。
四、技术升级迭代和研发失败风险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市场规模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2022年至2024年内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年复合增长率均超过35%。动力系统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是众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参与者布局的关键领域,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驱动总成装机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7.73%,增速超过整车市场,核心零部件技术受益于行业规模快速扩张而取得持续进步。近年来,动力系统技术快速发展,对于高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等主要技术趋势的理解日益丰富,下游主机厂的复合需求也促进了动力系统产品与技术的迭代速度加快。
公司是行业的领军企业,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已打造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产品全平台能力,形成了多产品、多层次、多学科的领先技术优势。但是,如果公司未来未能准确把握新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无法保持行业技术领先,或者新技术未能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则公司可能面临丧失技术优势的风险,进而对公司的业务开拓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五、募投项目实施后效益未能达到预期的风险
公司本次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增产能、研发中心建设及平台类研发、数字化系统建设和补充流动资金。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已经过慎重、充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具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基础,但该可行性研究系基于当前产业政策、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等因素作出。在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产业政策变化、市场环境变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市场环境未达预期、发生不利变化或者市场开拓不足,或者公司募投项目生产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本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可能无法实现预期收益。
六、业绩增长持续性的相关风险
报告期内及期后,发行人业绩增长由以下因素驱动:①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繁荣发展;②发行人主要客户在实施自制策略的同时,维持稳定的外购比例、以独立第三方作为供应链结构的重要组成;③发行人在手订单充沛、定点项目储备丰富;④在原材料采购价格整体稳定的基础上,发行人通过技术创新、VAVE持续优化产品成本,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推动原材料成本、制造费用下降,并通过精益运营降低期间费用率。
然而,如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因政策调整等因素导致增速变化、主机厂调整供应链结构并降低对独立第三方的采购规模、发行人获取新订单或新增定点项目不及预期、发行人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且发行人未能通过VAVE等方式有效降低产品成本,则发行人业绩增长的持续性将存在风险。
项目 | 2024年末 | 2023年末 | 2022年末 |
---|---|---|---|
资产总计 | 1,807,215.70 | 1,229,665.75 | 908,730.48 |
负债合计 | 1,323,620.14 | 841,666.41 | 593,386.82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 | 483,595.56 | 387,999.34 | 315,343.65 |
所有者权益合计 | 483,595.56 | 387,999.34 | 315,343.65 |
项目 | 2024年度 | 2023年度 | 2022年度 |
---|---|---|---|
营业收入 | 1,617,753.13 | 936,540.28 | 502,703.07 |
营业成本 | 1,349,750.74 | 794,494.00 | 435,586.36 |
利润总额 | 97,190.35 | 12,222.70 | -28,034.39 |
净利润 | 93,591.05 | 18,586.40 | -18,012.25 |
其中: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 93,591.05 | 18,586.40 | -17,895.05 |
项目 | 2024年度 | 2023年度 | 2022年度 |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65,261.07 | -9,695.47 | -13,681.17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96,939.00 | -3,119.99 | -127,382.37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65,419.84 | 60,553.25 | 200,221.85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33,087.82 | 47,339.39 | 59,305.91 |
项目 | 2024年末/2024年度 | 2023年末/2023年度 | 2022年末/2022年度 |
---|---|---|---|
流动比率(倍) | 1.14 | 1.16 | 1.22 |
速动比率(倍) | 0.88 | 0.85 | 0.89 |
资产负债率(合并) | 73.24% | 68.45% | 65.30% |
资产负债率(母公司) | 70.69% | 68.78% | 64.69% |
应收账款周转率(次/年) | 3.20 | 3.03 | 2.80 |
存货周转率(次/年) | 4.65 | 3.58 | 3.07 |
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万元) | 133,284.01 | 34,068.55 | -15,986.52 |
利息保障倍数(倍) | 34.63 | 9.29 | -49.49 |
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元/股) | 1.25 | -0.05 | -0.07 |
每股净现金流量(元/股) | 0.16 | 0.22 | 0.30 |